×
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出兵?普京回应语惊四座!
中日一旦摊牌开战谁会站在中国一边?谁又会支持日本?近日,普京说了一句话,让躁动不安的日本举国都震惊了...
普京到底说了什么,打死你也想不到
下载军事头条看全部文章
八路军中的外国女记者

第27章 美国武官分享中国战场见闻

初春的汉口,长江水汽裹挟着战火的硝烟弥漫在空气中。德明饭店的大厅内,烛光在精致的玻璃灯罩中摇曳。这座由法国人建造的豪华饭店,此刻成为了战时新闻界的中心。

卡尔逊站在临时搭建的小伴奏台上,四周簇拥着来自美联社、路透社、塔斯社等国际媒体的记者。镁光灯不时闪烁,将这一刻定格在历史的底片上。

“先生们,女士们,“卡尔逊用略带加州口音的英语开场,他身着笔挺的军装,“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各位分享我过去半年来在中国战场的见闻。“

人群中一阵骚动。一位头发卷曲、留着浓密胡须的中年记者挤到前排。他举起皮质封面的笔记本,开口道:“我是英国《莱茵报》的理查德·莫里斯。卡尔逊先生,在汉口战事吃紧之际,您作为美国大使馆武官深入敌后游击区的壮举,已经成为了记者圈的热门话题。能否谈谈这次特殊旅程的感受?“

卡尔逊挺直腰板,目光炯炯地环视全场:“这是我军旅生涯中最自豪的经历。我很荣幸成为第一个深入八路军及其游击区的外国军人。去年11月,我从上海出发,穿越日军封锁线,历时三个多月,行程近3000公里,走访了晋察冀等多个抗日根据地。“

理查德立即追问:“能否详细说说您的见闻?那里的真实情况与我们在汉口听到的传闻有何不同?“

“我要郑重告诉各位,“卡尔逊的右手不自觉地握成了拳头,“日军所谓‘占领区‘远未实现完全控制。在这些地区,存在着广大的抗日根据地。八路军和当地人民正在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,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。“他顿了顿,从军装口袋中掏出一本磨损的笔记本,“举个例子,在五台山地区,我看到农民们白天耕作,晚上就变成游击队员。他们发明了‘地道战‘、‘地雷战‘等独特战术,让日军寝食难安。“

这时,一位身材高挑、戴着圆框眼镜的年轻记者霍德曼举手提问,他的德语口音暴露了他的身份:“您的意思是,日军在华北的控制仅限于大炮射程范围内?就像海面上的舰船,只能控制海岸线?“

“正是如此。“卡尔逊点头,“更令人惊叹的是,在敌后根据地,八路军建立了兵工厂、发行货币的银行,甚至还有学校在正常运转。在阜平,我参观了一所游击区小学,孩子们在防空洞里坚持上课,黑板上写着‘抗战必胜‘四个大字。“说着,他从公文包中取出一张照片,上面是一群衣衫褴褛但精神抖擞的孩子站在简陋的校舍前。

霍德曼继续追问:“通过这次考察,您认为中国战胜日本的希望在哪里?毕竟从常规军力对比来看,中国处于明显劣势。“

卡尔逊双手撑在讲台上,说:“从去年8月到今年春,我既目睹了正面战场的作战,也见证了敌后游击战的胜利。就中国国情而言,后者更具战略价值。中国的希望,正寄托在八路军身上。“这句话引起了一阵低声议论,有人开始快速记录,有人则皱起了眉头。

一位留着浓密灰白胡须的年长记者挤上前来,说:“我是《巴黎晚报》的记者。卡尔逊先生,您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?毕竟您是美国军人,不是军事分析家。“

“作为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、驻华使馆武官和罗斯福**的特使,“卡尔逊从容应答,每个头衔都说得清晰有力,“我的考察得到了国民政府批准与配合。我走访了延安和华北多个根据地,对**领导层印象深刻。“他翻开笔记本,“举个例子,在山西,我看到八路军一个连用20发子弹击退了日军一个中队的进攻。他们发明了‘麻雀战‘,三五个战士一组,像麻雀啄食一样骚扰日军。“

现场响起一阵惊叹。卡尔逊继续道:“八路军在极度缺乏补给的情况下,仍坚持‘保存自己,打击敌人‘的游击战术。他们动员农民收复失地,建立**政府,组织生产。在五台山,我亲眼看到农民用土法炼铁制造手榴弹。这种战略战术展现了中国抗战的新潜力,值得推广。“

热烈的掌声在大厅里回荡。大胡子记者感叹道:“您如此坦诚地公开这些见闻,对您这样的身份而言实属难得。请问,是什么促使您这样做?毕竟这可能会给您带来麻烦。“

卡尔逊神情肃穆:“作为军人,我崇尚真理;作为基督徒,我追求和平。1935年我在北平任职时就学习中文,研究中国文化。我所陈述的都是亲眼所见的事实。我坚信,依靠八路军的力量,能够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新世界。“说到这里,他的声音有些哽咽,“在山西,我见过一位老太太,她把最后一点粮食给了游击队,自己吃树皮。这种精神,难道不值得全世界知道吗?“

这时,一位戴着时髦贝雷帽的年轻女记者尖声问道:“卡尔逊先生,您对八路军的赞誉如此热烈,不觉得自己像个着了魔的狂热分子吗?“她的美式英语带着明显的嘲讽。

卡尔逊淡然一笑,调整了一下领带:“我只是把握每个采访机会,坦诚回答每个问题。如果如实陈述见闻就是狂热,那我宁愿做个诚实的‘狂热分子‘。“

女记者不依不饶,声音提高了八度:“您这样为八路军唱赞歌,莫非收了他们的好处?我听说**很擅长做外国人的‘思想工作‘。“

现场顿时安静下来,连烛火的噼啪声都清晰可闻。卡尔逊脸上的笑容消失了:“如果非要说我接受了什么‘贿赂‘,那就是八路军的精神感召。这种‘贿赂‘就像虔诚基督徒接受**一样纯粹。“他突然转向那位女记者,语气缓和下来,“这位小姐,您真该去体验这样的‘精神贿赂‘,看看那些缺医少药却仍在战斗的中国农民。“

人群中爆发出会意的笑声,有人甚至鼓起掌来。女记者红着脸退到了人群后面。

一位头发花白、拄着手杖的老记者走上前,恭敬地说:“卡尔逊先生,我是《泰晤士报》的约翰逊。感谢您提供这些宝贵信息。考虑到您的外交身份,我会在报道中隐去您的姓名。“

卡尔逊朗声回应:“谢谢您的好意。但如果我惧怕麻烦,就不会站在这里了。我以上帝之名起誓,我所言皆为事实。“他举起右手,“事实胜于雄辩,何须隐去姓名?我宁愿被召回美国,也不愿隐瞒真相。“

掌声再次雷动,经久不息。老记者深深鞠躬:“卡尔逊先生,您的勇气令人敬佩。我会如实报道您讲述的一切。“他顿了顿,“最后一个问题:您认为美国应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?“

卡尔逊沉思片刻,说:“美国应该看到,一个觉醒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。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对华政策,给予中国人民应有的尊重和支持。“他看了看怀表,“时间不早了,感谢各位的聆听。“

记者们意犹未尽,纷纷围上前去继续提问。饭店侍者开始收拾烛台,窗外的汉口夜色深沉,远处偶尔传来零星的枪声。

参考书目:

1、《中国的双星》,(美)卡尔逊著,祁国明、汪杉译,新华出版社,1987年出版。

2、《在中国的六个美国人》,路易·艾黎著,徐存尧译,新华出版社,1985年出版。

上一章目录下一章
功能呼出区
content